【苏州日报】走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由之路

  科学指引就是行动指南、前进动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苏州科研机构、高校、科技企业等的党员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将切实增强使命担当,接续奋斗、矢志创新、攻坚克难,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贡献更多力量。

  加快攻关突破,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总书记强调‘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科研人员备感振奋、信心十足。”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所务委员、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主任张珽说,作为中国科学院、江苏省、苏州市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共同投资建设的材料领域重大综合科研装置,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未来将加强多功能性和不可替代性,提供从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核心技术突破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撑,成为引领纳米科技的重要基地,助力我国在纳米材料、关键器件和核心装备等领域形成自主创新、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光子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少数”,技术壁垒高、产业带动性强、头雁效应明显,苏州高新区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设太湖光子中心。日前,区内光子产业代表企业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再传佳讯:在业内首次推出最大功率超过66W的单管芯片(热沉温度为室温),是迄今已知报道的条宽在400μm以下高功率激光芯片的最高水平。“现在中国是这个领域的最大市场,我们理应在技术指标、应用方面走在最前面。”长光华芯副董事长、首席技术官王俊说,将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一手抓自身突破,一手带集群发展,与联合体成员协同创新,攻克关键技术关卡,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是苏州创新矩阵的新利器,自中心获批、启动建设以来,硕果累累: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研发项目7项,大尺寸氮化镓材料制备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动落地产业化项目35项,设立17个联合研发中心。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院长徐科说,将聚焦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核心共性技术建设公共研发平台,以重大需求和市场为牵引构建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促进科技领军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快速成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水平,架接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桥梁,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为早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坚决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我们责无旁贷。”中科可控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总裁聂华说。自5年前落户昆山高新区以来,中科可控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为中科院大气研究所等全国高端科研院所及项目提供算力支持,2022年实现产值超百亿元,今年有望再实现15%以上的增长。聂华说,企业发展的基点在于创新,将坚持自主研发,打造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加速建设先进计算产业集聚区“南淞智谷”,加快打造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先进计算产业高地。

  发挥产业优势,“四链”融合锻造创新集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这让常熟市委常委、常熟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国栋备受鼓舞:“常熟经开区将以声谷源头创新推动‘四链共舞’,让‘苏州·中国声谷’成为声学领域世界级的‘产业中心’‘智造名牌’和原创技术与检测标准的‘输出地’。”自2020年“苏州·中国声谷”落户以来,常熟经开区围绕数字经济时代声学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战略定位,加快声谷重点片区开发建设,高标准规划打造声谷科创中心等创新载体,同时把产业项目招引作为重中之重,围绕汽车声学、海洋声学、声学电子器件、声学半导体等领域招新引强,目前已集聚了150多个产创项目,基本形成完整产业链。

  苏州工业园区很早就通过“四链”融合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升级蝶变,目前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近2300家,2022年生物医药产值达1368亿元。“我们将强化‘四链’融合,打造中国药谷。”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潘瑜表示,将做强以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为核心的多层次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加快与国内外领军企业、知名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等深度对接,协同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大力引进高水平战略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海外高端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持续锻造与产业链分工高度适配、与创新链构建吻合的人才链。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全方位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综合服务体系。

  去年,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首届招收本科生503名、硕士生66名、博士生48名,招生专业包括人工智能、智能软件、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均为与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工科、新文科专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以高质量高等教育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南京大学校长助理、苏州校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索文斌表示,将与苏州实验室开展深度合作,同时布局建设一批高质量创新平台,结合苏州丰富的应用场景,集聚国际一流人才和资源。同时持续聚焦“卡脖子”技术,以问题为中心,以项目为纽带,加强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装备研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产业升级的核心主体。作为本土企业,苏州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切入到新能源汽车行业全新赛道,构建起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新格局,目前已成为全球前三、内资第一的电子电路企业,总资产规模突破400亿元。董事长袁永刚说,公司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瞄准新能源汽车这一新赛道加速奔跑,不断增强一体化产业链竞争优势,全力打造千亿级先进制造企业,争当苏州万亿级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排头兵。

  苏州市发改委重大项目管理处处长王松崧介绍,全力用好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创新集群。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桑田科学岛、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等基础新材料、未来科学、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实验室、孵化器、工程技术中心研发平台,加强与各类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友达光电、恒力新材料、英诺赛科、大族激光、迈百瑞生物等省市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关键核心、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创新集群,筑牢现代化建设实力基础。

  涵养创新生态,推动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我们将始终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以更高站位、更强担当不断塑强人才链,大力促进‘四链’共生耦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苏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副主任翟克强表示,将充分发挥人才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最大限度释放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效应。围绕苏州重点产业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组建一批由顶尖人才领衔的创新联合体和人才攻关联合体,探索“以产引才、以产育才”的新路径。全年度、常态化开展“校园苏州日”活动,推动企业和在苏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切实增强产业创新集群的人才供给和技术供给。大力实施人才乐居工程,以“人才服务提升年”为主题,分层分类做好人才联系服务,全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这为各级团组织做好青年创新创业工作,更好地助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苏州团市委副书记蒋妍表示,团市委将结合苏州青年工作实际,构建青年创新创业赛事服务体系,大力建设苏州海归青年创新创业服务站;着力优化鼓励青年施展才华的就业环境,营造近悦远来的最优发展生态;深化青年科技人才引育,团结引领广大青年争做行业骨干、青年先锋,全力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贡献青春力量。

  苏州工业园区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工程16年以来,坚持面向全球揽才引智,积极构建优质创新创业生态,目前已累计引进园区科技领军人才2415名,他们创办的企业超三分之一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产生上市企业36家、总市值超3000亿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使我深切感受到推进高质量科技人才集聚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李江表示,将紧扣国家重大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集聚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能够主导科研方向的顶尖人才,具有组织协调、资源调动能力的产业领军人才,具有创新活力、全球视野的青年人才,不断塑造创新驱动、人才引领新优势。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聚才留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太仓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太仓将坚持以一流的发展环境集聚一流的创新人才,大力实施人才乐居工程,锚定1万套人才公寓目标不动摇,盘活存量、加大供给、提升品质,加速构建系统完备、形式多样的人才乐居保障体系,持续擦亮“人到太仓就有房”工作品牌;坚持需求导向、立足区域实际,全力打造一批生态宜人、产业兴旺、功能融合的高品质人才社区、高水平创新聚落,实现城市与人才、人才与创新、创新与产业的共生融合。

《苏州日报》2023年3月8日 A03版 


附件下载: